一、没系统时:在数据泥潭里“摸黑赶路”
1. 存贷数据靠“等”。以前想看存贷规模,得等科技部第二天早上拉取日终数据,要是赶上月末结账,数据延迟到下午都是常事。有次分析会急着用数据,我让助理蹲在科技部门口等,最后拿到报表时,会上讨论都快结束了。数据永远慢半拍,等看到贷款环比下降时,市场行情可能已经变了。
2. 对公贷款靠“凑”。 想知道对公贷款增速,得让公司业务部和科技部一起凑数据:业务部门给客户名单,科技部从核心系统导余额,再手动算净增额。有次算错了增长率,被董事长在会上问住,回来查了半天才发现是Excel公式写错了。 跨部门协作像“踢皮球”,一个数据对三次,效率低还容易出错。
3. 客户风险靠“筛”。查单一客户集中度最头疼:得让风控部从对公系统拉贷款数据,同业部查同业拆借,零售部看个人贷款,最后把几十张表格拼起来筛。有回漏看了某客户的关联企业贷款,差点超了授信限额,现在想起来都后怕。 数据散在各个系统里,人工筛查就像“大海捞针”,风险藏在角落里根本看不见。
二、有了Smartbi AIChat智能问答系统后:问句话就能“穿透数据迷雾”
现在进系统直接问:“目前存款和贷款余额多少?同比环比呢?”屏幕上很快就跳出数字:存款同比涨7.13%,贷款环比降1.3%。 不用等报表,开会时当场就能对数据,董事长问起来随时能答,再也不用怕“数据打脸”了。
接着问对公贷款:“较上年末净增多少?增长率呢?”系统不仅算出净增120亿、增速1.98%,还直接提示:“新增客户数同比少了15%,增量全靠老客户”。以前要熬通宵对的数据,现在不用麻烦业务部门,自己就能挖数据,喝口茶的功夫就全出来了。
发现贷款增速慢,赶紧问:“单一客户贷款TOP10是谁?”系统唰地列出名单:TOP10客户集中在苏州科技农商行和南京农商行,最大客户贷款余额达 8 亿元。这一数据凸显出区域客户集中度风险,需评估业务过渡依赖问题。您随即标记此风险提醒,计划安排风险管理部门进行穿透分析。
说实话,一开始觉得这系统就是个“高级搜索框”,没想到用熟了才发现,Smartbi AIChat是“决策加速器”。它真正厉害的不仅是快,更是能带着你“想问题”:比如看到贷款降了,系统会自动提示你该拆对公业务,看到对公增速慢,又会引导你查客户集中度。现在开经营分析会,我带着系统边问边聊,数据跟着思路走,决策就像踩着石头过河,每一步都踩得准、踩得稳。这钱花得值,比多招十个助理都管用。
覆盖传统BI、自助BI、现代BI不同发展阶段,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多样化需求
电话:
邮箱:
一对一专属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