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某银行的风控主管,我在行业摸爬滚打十年,见证了数据从"辅助工具"到"核心资产"的演变,也亲历了传统BI系统从"能用"到"不够用"的尴尬。当月末报表还在依赖IT部门三天两夜的取数支持,当反欺诈预警总是滞后于交易发生,当客户经理拿着密密麻麻的Excel表格却找不到高价值客户——我们终于意识到:数据孤岛正在吞噬效率,被动分析正在拖垮决策。
一、那些年,我们踩过的"数据坑"
1、当风险预警变成"事后诸葛亮"。去年某企业客户突然暴雷,我们事后复盘发现,其账户资金流动在三个月前就已出现异常,但传统系统只能生成静态月报,等我们发现时,风险已经蔓延。
2、当业务需求撞上"技术壁垒"。想分析代发工资客户的留存率,光是走流程申请数据权限就花了一周,IT部门回复"字段定义不明确",来回拉扯半个月,市场机会早已溜走。
3、当海量数据变成"信息噪音"。每天面对几十张报表,客户经理连"哪些客户该重点维护"都搞不清。有次支行行长想了解南京地区新开户客户的存款情况,我们团队熬了两个通宵才拼凑出数据,结果对方说:"这跟我想的不一样。"
二、破局点:让数据自己"开口说话"
转机出现在去年引入Smartbi AIChat平台后。坦白说,起初我们也怀疑:一个能"听懂人话"的系统,真能解决积弊多年的问题?但几个月的实操下来,变化实实在在发生了:
场景一:风控预警从"被动响应"到"主动拦截"。
l 以前:每周人工筛查大额贷款客户的还款记录,漏看一笔就可能埋下隐患。
l 现在:系统自动监测"大额贷款TOP10客户"的还款情况,某天凌晨发现某制造业客户账户连续三日资金净流入为零,立即推送预警,并关联其上下游交易数据,我们当天就启动了贷后检查,及时调整了授信策略。
场景二:业务分析从"跨部门博弈"到"自助式探索"
以前想知道"2025年3月南京新开户客户的存款余额",以前要找科技部提需求,现在自己在平台输入问题,30秒就拿到可视化图表。更惊喜的是,根据提问系统还能自动对比了2月数据,直接标出"新客存款转化率环比下降12%",连原因都给了提示("3月开户客户中小微企业占比提升,资金周转需求更频繁")。
场景三:客户运营从"凭经验拍脑袋"到"数据驱动精准触达" 。
客户经理小王的案例:以前筛选高代发流失风险客户,要导出几十张表格交叉比对,现在输入"代发金额超2万且手机银行登录次数<3次的客户",系统瞬间锁定127个目标客户,还附上了每位客户的历史交易偏好。按系统建议推送定制化理财方案后,上周成功留存了23个客户,资金留存率提升了18%。
三、三步搭建智能平台:没有想象中复杂
起初担心技术落地难度大,但Smartbi的"三步走"方案出乎意料地接地气:
1. 先搭指标体系:从战略到数据的翻译器。我们和顾问团队花了两周时间量化指标,每个指标都对应具体的数据来源,比如"对公贷款余额"直接对接核心系统,避免了指标口径混乱。 Smartbi产品自带指标模型功能,可以对接我们的指标库,也可以自助加工数据指标。
2. 再建数据模型:让跨部门数据跑起来。最惊艳的是模型的整合能力——把信贷系统的贷款数据、CRM的客户信息、反欺诈系统的交易记录打通,形成客户360°画像。有次总行要查"单一客户在本行的所有贷款余额",系统直接关联了企业主的个人贷款数据,发现某集团客户实际授信已超限额,及时规避了风险。
3. 最后上线智能问数:人人都是数据分析师。 平台上线第一个月,我们做了个统计:业务部门自主发起的数据分析需求占比从30%提升到75%,IT部门的报表开发工作量减少了60%。最有意思的是,支行行长现在开会时会直接问系统:"南京地区高代发客户留存率环比下降的原因是什么?"系统秒回的分析报告,比之前团队熬通宵做的更精准。
具体智能问答场景请参考下面视频地址:
数据价值,要"用起来"才看得见 有人问我,Smartbi最大的价值是什么?我想不是那些炫酷的图表,而是让数据真正成为业务的"导航仪"。当风控人员能实时看到风险传导路径,当客户经理能精准找到高价值客户,当管理层能随时调取核心指标做决策——这种"数据在手,胸有成竹"的安全感,正是我们在数字化时代最需要的竞争力。 (注:如需了解具体实施细节,可联系Smartbi官方获取合规案例报告。)
覆盖传统BI、自助BI、现代BI不同发展阶段,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多样化需求
电话:
邮箱:
一对一专属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