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在总行摸爬滚打二十年的老管理人员,我亲历了银行数据分析从手工台账到智能系统的变革。以前最头疼的就是每季度的业务分析——为了搞清楚小微企业贷款的产品结构,我们像在打一场数据拉锯战。
记得去年第三季度,董事长在战略会上提出要重点关注小微企业贷款产品的竞争力。会后我立刻召集信贷、风控、财务三个部门开会,光是协调数据口径就开了三次会。信贷部门按产品发放量统计,风控部门侧重不良率数据,财务又有自己的核算标准,三方数据凑到一起就像拼图少了边角。数据团队的小王带着三个人熬了整整四天,用Excel反复核对数据,编写复杂的SQL语句计算占比和增长率。等分析报告出来时,市场风向已经变了,原本准备主推的某款产品因为错过了最佳调整期,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抢占了。
直到用上Smartbi AIChat,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“数据为我所用”。上个月董事会临时要求分析小微企业贷款产品结构,我坐在办公室,对着系统直接问:“小微企业贷款中不同产品名称的贷款余额占比及同比增长情况如何?”系统几乎是秒级响应。
还有一次更惊险的经历。某天我突然想了解特定贷款余额区间的客户增长情况,换做以前,得给科技部提需求单,排期至少三天。现在我直接在系统输入问题,比如“统计贷款余额为 50 万元至 100 万(含)的单户,并分析这些单户较上年末的增长情况”。AIChat瞬间锁定目标客群,不仅算出每个单户的增长数据,系统还能根据分析结果,智能提供进一步的洞察建议。
现在每次开会,我都会直接带着AIChat生成的分析结果。系统不仅能快速响应常规问题,还能进行多维度的深度分析。
更重要的是,这个系统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模式。以前业务部门和数据部门像在两条轨道上运行,沟通成本极高。现在大家都能直接用自然语言提问,数据团队也不用再疲于应付各种取数需求,可以把精力放在优化数据模型上。现在的数据分析,不再是被动的“等数据”,而是主动的“找洞察”,这种转变带来的不仅是效率的提升,更是整个管理思维的革新。
覆盖传统BI、自助BI、现代BI不同发展阶段,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多样化需求
电话:
邮箱:
一对一专属咨询